学期汇报(任梨源 宗翌)

网站首页    科研天地    学期汇报    学期汇报(任梨源 宗翌)

202106-14

课题阶段小结

昆山高新区紫竹幼儿园 任梨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要通过有效利用本土资源,让幼儿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语言领域,如何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利用身边的事物,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昆山不仅仅有小桥流水人家,还有随处可听到的吴侬软语、甜美歌谣。生活在昆山的幼儿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特产和民间工艺,学会用言语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幼儿在乡土教育环境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一、课题阶段研究任务

1.准备立项阶段(2017.9—2018.2)

(1)组建课题的研究和组织,进行选题讨论,并设计课题方案。

(2)收集资料,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2.实施阶段(2018.2—2019.6)

(1)修订计划,运行操作,开始实施。

(2)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总结经验,撰写读书笔记及课例分析。

(3)在阅读区和特色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童谣图片,文字材料,操作材料,为幼儿创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班级环境,提高幼儿多彩,有趣的操作材料并创设情境,让幼儿自由选择,从而提高其绘画兴趣(包括区域材料的准备、日常游戏、各学科领域融合等)。

3.总结阶段(2019.6—2020.9)

(1)收集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填写研究报告。

(2)撰写论文,完成行动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送上级和专家鉴定。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

1.教师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本土文化环境,增加幼儿对家乡的历史名人,特产和民间工艺的了解,加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学会用言语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提高教师对“本土文化”、“幼儿园语言活动”等理论的认识水平,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将理念更好地落实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难点:提升教师将本土文化与幼儿园语言活动有效结合的能力,积累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语言活动,进一步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

三、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收集材料,学习著作,在名家名著的指引下,逐步领略到异彩纷呈的昆山文化。

2.亲身实践法。

通过指导性的绘画教学活动,使幼儿更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增加对昆山的认同感和对昆山文化的自豪感。

3.具体研究方法有:

(1)文献法:学习有关本土文化资源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理论,以科学的理念指导我们的研究和实验,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调查分析法:在开题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可信性资料。

(3)行动研究法:制定研究总体行动计划,在总体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行动策略,以具体行动策略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教师将课堂教学设计予以实施,并对教学设计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多种形式的观察、记载、评价和反思。

(4)观察记录法:结合课题实施情况,采用日常观察记录、撰写反思、论文等方法手段收集研究资料,并对整个研究过程加以整理、分析,形成教育经验和案例,指导课题实施和改进。

四、课题阶段研究活动

1.定期开展教研课题实践活动

(1)开设了“我看昆山”板块,通过介绍家乡的建筑、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特产等,让孩子从小就对家乡有所了解,培养孩子从小就爱家乡,并以家乡为荣。在语言领域,进行童谣的教学活动,将家乡的美创编成童谣,更好地记忆和宣传,传承古镇文化。

(2)开设了“我说昆山”,幼儿学习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历史名人、民俗风情等。在游戏中,开设了水乡旅行社,通过说一说,演一演,可以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宣传家乡的美。

(3)开设了“我做昆山”,幼儿对家乡的美能很好地掌握了,通过小手做一做,展示出幼儿心中的家乡。我们开展了系列活动:剪纸、画纸盘、制作稻草人、葫芦上的周庄、泥塑迷你周庄、牛奶盒上的周庄、布艺周庄、水墨昆山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家乡的变化和家乡的美,从小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收集本土文化资源、素材。

(1)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或是假期带领幼儿参观昆山的名胜古迹,如:亭林公园、周庄古镇、锦溪古镇、阳澄湖等,并收集好图片和视频资料,带到学校和大家分享。

(2)“周周话”学习。每周进行一次昆山话的学习,为期一个月。其中我们学习了昆山的童谣《摇啊摇》、《鸡鸡头》、《一只老虎一只猪》等,还学习了用昆山话说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由于我们班的幼儿大多都是新昆山人,并不会说昆山话,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午饭后休息的时间进行练习,然后将幼儿练习的过程进行录像,并发送给家长,请家长们一同进行学习。

(3)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品尝一下我们昆山的特色美食,如:奥灶面、青团子、周市爊鸭、袜底酥、泡泡馄饨、万三蹄、大闸蟹等,并收集好照片。

五、课题阶段研究成果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有着本土文化特色的语言活动是那么丰富多彩,挖掘各种幼儿园语言活动中蕴涵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开展多种形式、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既提高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实现了幼儿的素质教育,更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园的特色发展。

1.更加深入的研究了昆山本土文化与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有效整合

(1)有序的组织系统化的本土文化教育。

(2)在日常语言教学方案中充分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特色。

(3)营造有乡土风味的班级环境。

2.形成了基于本土文化资源的资源地图

一年的实践与反思,我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在逐步加深,对于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想法也越来越多。通过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周边环境资源,将幼儿园外的资源带入到日常教学的主题生成中来,我们得到了家长提供的大量材料上的帮助,我经常收到幼儿家长搜集到的资料及要展示的作品。也得到了社区对于幼儿出行活动的一些支持和互动。我们的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参,而是更多的根据季节、节日和一些偶发性的教育事件由幼儿的兴趣点生成,由家长和社区进行支持,将主题铺开做大,让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幼儿园的围墙范围之内和教师们绞尽脑汁搜集的各种资料画片中。

3.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日益提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使教师的自主发展体现在课题研究中,成为了搞好科研工作,促进 幼儿园自主发展的必要前提。 各种客家地方文化资源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但如果将它们都纳入到我们的课题研究 中,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为了使课题研究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加重点突出, 我们就以传统客家童谣精髓的学习和研究为切入口,立足园本,实施全员培训,在园内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

4.朗朗上口的本土童谣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

昆山童谣因其短小精悍、内容生动、琅琅上口、易记易诵的特点深得人们的喜爱,当婴儿还 不会说话时,他们在摇篮里或成人的怀抱里,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了,优美的音乐, 和谐的节奏,可以给孩子们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让孩子从小学习简短的方言童谣,幼儿不仅能感受客家方言的语言美,在增长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语言,训练幼儿语音的同时,更能使我们的本土传统文化 遗产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六、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和困惑。

在课题活动的准备阶段,存在以下困惑:

1.由于昆山童谣大多以口口相传的形式留存下来,并且我们班大多数是新昆山市民子女,对昆山本土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课题操作材料收集上存在一定难度,请幼儿收集的材料存在局限性。

2.如何让这些新昆山市民子女感受昆山,热爱昆山,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形式上略显呆板。“师讲生听”的模式虽然有所改进,但是幼儿更多局限在校园内、课堂上,缺乏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看、听、说上,更应该深入生活、深入到社会中去。这些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七、课题下阶段研究重点及预期成果

1.研究任务

(1)本土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该如何更有效地和课程结合。

(2)如何更进一步地通过本土资源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研究重点

(1)利用好本土资源,将文化融入幼儿园语言活动。

(2)结合本土文化资料将语言活动形式多样化。

3.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论文集、案例集;

(3)操作性成果(活动录像、图片、作品等)。

 

2021年6月15日 09:0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