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 《本土文化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有效整合》结题

网站首页    科研天地    基本情况    昆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 《本土文化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有效整合》结题

昆山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

本土文化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有效整合》结题报告

昆山高新区紫竹幼儿园 课题组

201711月,《本土文化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有效整合》,被批准立项为昆山市教育科“十三五”课题。近三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聚焦本土文化,立足童年立场、全员参与,深度促进幼儿个性、判断力和创造精神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生长,课题研究与幼儿的自主发展同生共长,研究与建设成效初步显现。

一、问题的提出

昆山本土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化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朵奇葩:扇面画细腻,吴语甜糯委婉,房舍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花窗翠竹、古街雨巷……步步是景,处处如画。浸润在绝美画卷中的吴地人民礼让谦和、开拓创新,并创造出极富特色的民间艺术瑰宝:粗犷质朴的稻草编织;竹刻、竹编、剪纸、彩灯,等等,是不可多得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孩子们置身在本土文化的情境中,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更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1]。 

我园是一所新办幼儿园,生源百分之九十都是新昆山人,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昆山多彩的民间文化、淳朴的民风、厚道的乡情、历史悠久的人文风景等,我们想一定要将这昆山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让我们的新昆山人了解昆山的本土文化,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昆山。

教育的精华,不仅是帮助幼儿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的精神成长,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灵魂的升华。而昆山本土文化有哪些资源?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如何实施本土文化教育,对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及幼儿品格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园选择这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界定:

本土文化:是指将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进程中长久积淀、传承下来的与众不同昆山的民俗、饮食、景观、人文环境、建筑风情等地方资源引入教育而形成的独特风格。

    幼儿一日活动:《纲要》指出:“幼儿园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即要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照顾个别差异。”“要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因此,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定义是:幼儿在园的全部教育过程,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

课题诠释:

《本土文化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有效整合》:就是要将昆山的民俗、饮食、景观、人文环境、建筑风情等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幼儿园的游戏活动、环境、教学等一日活动中,从而让昆山本土文化得以传承。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研究总目标:

通过将本土文化整合到幼儿一日活动中去,从而达到热爱昆山、为自己是一名昆山人而改到骄傲。通过将本土文化与一活动的有效整合,创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

  1. 具体目标:

幼儿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昆山本土的人、事、物等资源设计组织各类游戏化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操作、探索的过程中,享受童年生活的无穷乐趣。

2)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增加幼儿对昆山的了解和认识,如了解认识昆山的概况、风景、特产、变化、风俗激发幼儿成为一名新昆山人而感到自豪

教师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能主动挖掘和收集本土教育的素材,探索昆山特有的文化教育。

2)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善于积累、勇于创新,充分激发潜能,并通过构建研究型教师群体,切实提高游戏化课程实践操作和反思能力。

3)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探索园本化教育活动的规律,提高教师创作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支有活力的幼教科研队伍。

家长目标

  1.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帮助家长了解对昆山的了解和认识,为自己成为一名新昆山人而感到自豪。

2)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家、园、社区同步合作的教育共同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2.研究的内容

课题:一日活动中,本土文化与环境创设的有效整合。

1)本土文化与园所环境创设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2)本土文化与班级环境创设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课题二: 一日活动中,本土文化与游戏的有效整合。

  1. 本土文化与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2)本土文化与自主性游戏材料投放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3)本土文化与户外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课题一:一日活动中,本土文化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整合。

1)本土文化与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2)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3)本土文化与幼儿园语言活动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4)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社会活动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本土文化方面的资料,分析、整理后保存,用于指导实践研究。  

2.行动研究法:教师通过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环境的创设,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边研究,一边改进自己的工作。  

3.观察调查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请家长配合一起收集相关资料。观察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开展情况,整理好过程资料。  

4.经验总结法:每一次活动后,课题组成员及时积累经验,在自我反思和研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是一项行动研究,在不同的阶段根据需要选用文献法、案例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为了使课题研究过程力求科学规范,我们准备有系统、有规划地分四个阶段开展实验研究。

第一阶段(2017.9——2017.11 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包括组织准备,成立课题组;我园课题组一起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收集资料,填写申报评审书、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在主课题的引领下,我们每一课题组制定了二级子课题,老师们也相应的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将本土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环境、教学、游戏的策略研究,利用家长、社区资源一起筛选有关课题研究内容的课程资源加强园本课程建设。

阶段(2017.11——2020.6)实施阶段:

全面实施本课题研究方案。

  (1)结合我们新建幼儿园的内外环境创设,在环创中彰显幼儿园在园所文化方面“本土”特色。比如:请老师们在走廊、教室、专用室等各个地方,将本土文化融入到环境当中,形成视觉上的特色。

  (2)通过调查、,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本土文化中的可利用资源,整理并形成课程资源手册;

  (3)以小中大各年级为单位,每年级设置特色班,有重点的研究“本土文化”等,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实践研究,充实到现有的课程内容之中,形成了多本园本课程资料;

  1. 通过家校合作,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每周开展学说昆山话栏目,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学说昆山话,通过这一活动,孩子、家长都能一起感受昆山话的魅力。
  2. 每年开展一次《本土文化节》,一年一度的本土文化节是深受孩子、家长喜欢的。在这整整一个月的活动中,各地方的家长可以通过表演等方式展现自己家乡的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等节目,让幼儿及家长了解我们中国各个地区的地方文化,从而将我们的课题提升一个高度。

    阶段(2020.9——2020.12)总结阶段:

1)整理了《漫听竹韵》成果集6册,分别为:《漫听竹韵——教案集》、《漫听竹韵——随笔、论文集》、《漫听竹韵——环境集》、《漫听竹韵——活动集》、《漫听竹韵——童谣集》、《漫听竹韵——民俗文化集》。

2)发表论文。

3整理、统计、分析过程资料,提出结题申请,整理研究成果,拟定结题报告,接受专家团验收。

  • 研究成果

(一)幼儿园研究成果丰硕

1.本土资源得到开发与运用,探讨出一套具体的、可行的操作方法

幼儿生活中可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我们幼儿园教育所能涵盖的。并非所有的本土资源都是可以利用的,都是幼儿可以接受的,也不是所有的本土资源都是适合幼儿的。所以在课程资源范围内充分考虑能否实现的的可能,并突出重点是课程资源选择的基本要求。

①适宜性

从可利用的角度出发,选择可以就地取材的资源是可行的,如周边的亭林公园”、“陈埭周庄”等;从可接受的角度出发,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的资源是合适的,如古镇、民间童谣等。在本土资源的收集过程中,我们本着适合就是最好的理念,寻找优秀本土资源。

②趣味性

趣味是幼儿活动的快乐之源。幼儿的活动失去趣味,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活动最终将被幼儿所抛弃。因此,我们在充分广泛分析本土资源的基础上,把其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一般应是: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动轻松,具有娱身、娱心的功能 如为幼儿所喜欢并感兴趣的打莲湘”、“锦溪砖窑”、“等都是为幼儿所喜欢的内容。在本土资源的收集过程中,我们本着顺应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精心选材的原则,选取为幼儿所喜欢的,具有趣味性的本土资源。

③时代性

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在回眸过去的同时,更要立足现在。因此,我们着眼于现代本地在经济、艺术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本土资源的收集运用过程中,我们本着反映时代变化及注入时代元素的做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光大优秀资源。

④价值性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土资源的运用是为了传承本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广泛分析本土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筛选。从教育价值的角度出发,要考虑资源内容是否健康、积极向上,具有教育意义,是否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从传承本土文化出发,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巴城阳澄湖双桥”等。本土资源的收集运用过程中,我们本着传承民间及现代优秀资源文化的思想,倡导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

2.本土化资源的开发方法

①资源广泛收集法

昆山,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教育资源,我们在开发这些资源的过程中遵循适宜性、趣味性、时代性、价值型、地方性等原则。首先,我们采用资源广泛收集法对幼儿园所在地区周边的实物,即景物、道路、古迹、文物等进行实地考察,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观测记录;其次,对本地区的文字、音像、图片、口传材料等进行查阅、采访。查阅地方志、文化丛书、地方网站,到市电视台采集有关的资料信息。采访当地的名望的老艺人、老文人,采访附近村镇的老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拓展对家乡各种资源的认识。了解当地自然资源、生产资源,从而获取了自然、设施、人文等方面的资料。

材料分析归纳法

对获取的材料进行筛选、梳理、分析。根据幼儿的兴趣归为以下六个类别,一是设施设备类,包括公园、体育馆、科博馆等;二是名胜古迹类,包括周庄、千灯、锦溪、巴城老街等;三是民俗民风类,各种节日习俗活动及婚嫁习俗等;四是饮食文化类,包括泡泡馄饨、万三蹄、大闸蟹等;五是语言艺术类,包括语言:童谣、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音乐:昆曲等;美术:农民画、竹刻这些资源既蕴含着许多文化艺术知识,又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传承性,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3.本土化活动的组织策略

为了让本土化资源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还要最大限度在幼儿园内为幼儿创设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让幼儿在本土文化的氛围中充分感受与体验,以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充分利用三维空间,在园内、室内外环境的创设上注重凸显本土文化特色。幼儿用多种美术形式表现的本土文化作品,使本土环境为本土艺术活动的创作营造了氛围,积累了经验。

我们还充分发挥活动区的教育功能,创设了一些具有乡土情怀和本土特色的活动区。如“美工区”里有昆曲装扮的图片、材料;幼儿收集的各种昆山风景的明信片、旅游景点的门票、教师制作的昆山导游棋”等都投放到“语言区”里;还有建构区有孩子建构拼搭的昆山大戏院、周庄等,利用各种废旧物制作的昆山名胜古迹等。这些区域随时向幼儿开放,使幼儿可以自由进入区域,在散发本土气息的活动区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本土文化的熏陶。

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注重成果的积累与提炼,汇编了课题研究成果集之《漫听竹韵——教案集》、《漫听竹韵——随笔、论文集》、《漫听竹韵——环境集》、《漫听竹韵——活动集》、《漫听竹韵——童谣集》、《漫听竹韵——民俗文化集》6本,汇编整理课题资源库一套。

(二)教师科研水平有提高

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学习方式、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教师的运用本土资源,实施本土化活动的能力得到提升,研究能力得到增强,教育观与儿童观得到更新。教师学会了用开放的眼光来观察幼儿的活动,从幼儿的角度去判断他们的学习需求,思考有效的指导方法,有效地支持、帮助、引导孩子们在本土化的活动中更加自由自主地展开各种学习和探究活动,获取丰富的有益经验。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会用一种反思的方式不断审视自身的活动设计与指导方法的有效性及适用性,从而作出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重建。成为了会学习、善反思的研究型教师。

课题组的教师们在注重实践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及时将研究中所获得的这些经验进行梳理、总结, 撰写经验论文和案例。我们本土文化园本特色课程获苏州市教育学会园本特色建设评比等奖。另有近省级论文发表20余篇,相关获奖论文、案例30余篇在昆山市级以上获奖

(三)幼儿社会性得到发展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我园充分利用昆山本土的人、事、物等资源设计组织各类游戏化活动,让幼儿在体验、操作、探索的过程中,享受童年生活的无穷乐趣。教师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设计活动,使活动更接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真正成为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在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活动他们能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 这种学习情绪带来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更增加了幼儿学习的投入度,本土化活动中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大胆质疑、交流分享,成为了善思考,会探究的学习者。,通过各种特色活动,增加幼儿对昆山的了解和认识,如了解认识昆山的概况、风景、特产、变化、风俗激发幼儿成为一名新昆山人而感到自豪本课题的研究,在提升了教师本土活动指导能力的同时,更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活动中,

(四)家园、社区促发展

重视家长参与,这在实施本土文化教育活动中显得尤其重要。如: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材料、信息;在家长的配合下,我们引导幼儿参观周庄、千灯等古镇;让家长带领幼儿到家乡各处古迹去走走、看看、感知、体验家乡风光,感受家乡名胜的美,并体验到亲子活动的快乐。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帮助家长了解对昆山的了解和认识,为自己成为一名新昆山人而感到自豪。通过该课题的实践研究,积极构建家、园、社区同步合作的教育共同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六、研究后的思考:

1.我园本土文化与幼儿一日活动的有效整合实施研究成果才初具雏形,要建构成能充分彰显园所特点,并适合我园幼儿实际的园本课程,我们还在路上。因此在下一阶段我们将思考如何将本土文化幼儿园一日活动实现深层对接,切实提升幼儿园发展软实力。初步设想:完善办园理念、传统文化的对接,目前感觉还有些模糊;丰富课程内容,研究综合主题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细化课程评价,探究适合孩子、家长、教师三方共通的评价模式。

2.对于课题研究中所积累的相关成果和经验,能否通过更优化、高效和便捷的方式进行分享,从而避免重复研究、低效研究。

七、参考文献

[1]钱亚军.吴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2]《幼儿园指导纲要》

[3]《生活即教育—真实践主题活动探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总主编,学前教育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21年6月15日 14:16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