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昆山方言走进幼儿生活 ——内容选择,关注幼儿的需求》交流研讨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民间童谣是人们在悠悠岁月中不断积累、发展起来的庞杂的文化积淀,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扬和发展,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昆山方言童谣历史悠久,承载了浓郁的吴文化艺术气息,对幼儿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1.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趣味性的民间童谣
在选择童谣内容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幼儿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关注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小班幼儿理解能力弱,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以选择一些短小易记、语言生动形象的昆山话童谣,如《小老鼠上灯台》等;中班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正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可以选择稍有难度的《属相歌》《今朝礼拜几》等;大班幼儿理解能力较强,注意力也更易集中,可以选择谜语、绕口令或者长句式民间童谣,如《补皮鼓》《唐僧骑马咚那个咚》等。
2.根据幼儿的地方生活环境,选择生活性的民间童谣不同地区的民间童谣体现了不同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例如,昆山话童谣《老公公》,“从前有个老公公,问我借了一把伞,礼拜三借,礼拜四还,亭林公园兜一圈,吃了一碗奥灶面,用特钞票八块八,八块八。”这首童谣浅显易懂,朗朗上口,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也可以将其他地区的民间童谣搜集、整理、改编成昆山话后介绍给幼儿,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彩纷呈。
3.根据幼儿的实际教育需求,选择适合的民间童谣,民间童谣在积淀过程中虽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也存在着不少迷信、过时、不正确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筛选和甄别,在保留原本童谣的形式及结构的基础上,对不恰当的内容、情节加以改编,赋予时代的新内容、新含义, 使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021年9月17日 11:20
ꄘ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