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期间的亲子陪伴
著名学者李开复曾经说过:“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纳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我们曾经一度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天职,然而在这次疫情期间,我们每位家长却都被迫地都接替了以往老师的职责,会长时间的与孩子待在一起,我们也曾一度自信的认为我们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会有任何问题,然而在这次疫情之间,有些家长们却发现自己时常控制不住冲动,也或者时常让孩子独自玩耍。疫情危机,其实也是一次审视我们教育的契机,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并不是老师的;我们家长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它也前所未有的拉近了我们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亲子关系在如此近距离的磨合中得以检验,发现我们自身的不足。
少一些指责,多一点鼓励
当孩子们的表现屡次不如家长所愿时,我们家长难免开始心烦意乱,对待孩子也逐渐开始失去耐心。其实,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变化的只是我们那颗焦虑的心。记得在有一次针对疫情期间亲子沟通的家长专题讲座上,老师就家长出现情绪后冲孩子吼叫的现象提出了一个观点:此刻,家长到底是在发泄自身的情绪,还是在同孩子谈论问题?
确实如此,同孩子谈论问题是否一定需要高八度的音调、愤怒的表情,以及夸张的肢体动作呢?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当出现问题以及因为这个问题而引发的情绪时,我们家长首先必须处理的应该是自身的情绪,然后才是和孩子进行心平气和地谈论。应尽可能地针对具体的问题来谈,不要一味的采用指责和抱怨,不翻旧账,更不可给孩子贴上诸如“你真笨、你真差劲”否定的标签。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心平气和地同孩子坐下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且同孩子一同商量出后续的解决办法。当孩子在学习上有一些进步后,无论大小,都要明确的指出来,并且给与表扬,并表达我们看到这种进步后的欣喜。
好好地和孩子说话
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和孩子们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使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同他说话。什么样的说话方式是孩子喜欢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问问自己就可以了。古人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和知你懂你的人说话最舒服。然而现实是,我们很多家长都习惯高高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同孩子沟通,时刻带着想命令和说教孩子的冲动。没有人喜欢总是被说教,孩子亦是如此。
记得曾经在有期家长专题讲座上,老师播放了一则视频,视频中孩子在讲诉与他母亲之间的一次对话。孩子在妈妈生日的那天,在屋外山坡上的雪地上用冻红的手指写满了生日快乐,本以为会给妈妈一个惊喜,岂料到当他满怀期望的指给妈妈看并让妈妈猜测这是谁写的时候,妈妈只是很平淡的对他说了句:不就是你写的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虽然只是透过视频,然而我还是感到孩子那种很无奈的失落,以及如同冰雪般透骨的心凉。家长可能只是无心的一句话,有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次深深的伤害。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尊,他们渴望被尊重,也渴望被我们家长看到和认可。好好地和孩子说话,它需要我们家长们用心去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用朋友身份代替家长角色去对待,这样才能真正地融入他们的世界中。
成为学习型的家长
学习并不仅仅是孩子们的任务,我们家长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素养。最近很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就是家长。对此,我也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职业,也是家长。因为所有的职业都需要考试上岗,而唯独家长这个职业是不需要考试。无论家长做的好或是做的不好,孩子只能选择无条件的信赖和接受。我们可以在闲暇时间看一本书,学习一门语言,或者学习一门新的技能。做个学习型的家长,不仅是个人一种进取和上进态度,也是为孩子创造的一种软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