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十四五一般课题 “会声会色”绎昆韵—— 探究如何在沉浸式活动中提升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艺术表现能力 实施方案

网站首页    科研天地    基本情况    昆山市十四五一般课题 “会声会色”绎昆韵—— 探究如何在沉浸式活动中提升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艺术表现能力 实施方案

昆山高新区紫竹幼儿园 高梦晗

 

一、课题实施的目标分析

1、融合幼儿熟悉的昆山地方传统文化,以沉浸式角色体验区“亭林茶馆”为研究活动载体,不断推进与完善“会声会色”昆山本土文化特色课程,凸显幼儿园本土文化特色。

2、通过“亭林茶馆”在不同年龄段课程活动、游戏活动、随机生成活动等方面的实用性研究,形成属于幼儿自主建构的沉浸式动态生活体验馆,实现社会知识经验与艺术创造力的同步增长。

3、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幼儿对昆山地方传统文化的感受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提升幼儿的传统艺术文化修养,形成自觉的文化归属感。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内容

    本研究致力于为幼儿架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沉浸式体验空间,感受在“亭林茶馆”这个小社会里的文化氛围,探索多元的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元素的交叉运用、深化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意义,让“亭林茶馆”成为幼儿作为小小传承人的载体与依托,在不断总结反思中吸取经验,一步步形成并完善“会声会色”本土文化特色课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会声会色”特色课程研究基础

    基于我园本土文化相关课题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成果,有了较为丰富的素材积累,包括社会、人文、艺术、语言等多方面,涵盖了昆山话童谣、昆曲艺术、水墨画、民俗技法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内容,因此我园幼儿对于昆山本土文化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理解。研究者将研究进度进行阶段性分析,总结收获与不足,发现昆山本土文化艺术这一分支与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的内在联结,于是决定将这些传统文化艺术通过不同的媒介渗透于本次特色课程建设之中。

    研究者将通过调查走访园内教师及幼儿、查找档案、咨询专家等多种方式,了解适合我园不同年龄段幼儿探索学习的内容以及我园教师擅长的艺术活动领域,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为“亭林茶馆”的开发以及“会声会色”特色课程的形成打好基础。

2、“亭林茶馆”的区块建构研究

    根据幼儿对于“茶馆”以及昆山传统文化现有的社会认知经验,研究者将“亭林茶馆”区块建构设计如下:

研究者将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由近到远、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共同建设“亭林茶馆”,将我们的茶馆从无到有建设起来。从幼儿熟悉的传统艺术内容入手,逐渐延伸到昆山地方特色艺术表现;从单一的节目表演、工艺展示等切入,逐渐拓展到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体验;从形式上的模仿和内容上的借鉴,逐渐挖掘到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系列课程的开发。

    我们的亭林茶馆不是纯粹的角色游戏区,而是集各种昆山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体验式活态馆,里面的区块及游戏体验内容会根据幼儿一次次游戏计划及调整而生成,研究者预设馆内有不同的区域,如:茶饮区、表演区、手工艺区、民俗体验区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选择体验不同区域的活动内容。与此同时,研究者将幼儿建设茶馆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与活动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做积累。

【记录表1】:

                             我的游戏计划

                                               姓名:      日期:

 

 

(你想设计什么游戏区?)

 

 

 

 

(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

 

 

 

 

(游戏可以怎么玩?)

 


*备注:本记录表为幼儿用,主要目的是收集“亭林茶馆”建设初期幼儿的设想,从而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为研究者接下来的研究提供方向。

 

【记录表2】:

                                 我的游戏故事

                                        姓名:      日期:

 

 

 

(我玩了哪个游戏区?)

 

 

 

 

 

(在游戏区玩了什么?)

 

 

 

(游戏中遇到什么问题?)

 

 

 

 

(可以怎样解决?)

 

*备注:本记录表为幼儿用,主要目的是收集幼儿在“亭林茶馆”游戏中生成性的内容,帮助教师了解分析幼儿对游戏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调整。

3、“亭林茶馆”的运行轨道研究

    幼儿完成茶馆初期建设后,我们将为幼儿提供系列性的地方传统艺术活动演绎,同时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串联起来,架构其时空联系。

(1)教师队伍建设

    结合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应利用儿童的表象性思维优势,让幼儿更好的体验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教师在提升自己艺术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要引导幼儿制定详细的开馆计划,同时也要做好记录与反思,学会用发现的眼光、欣赏的视角来观察并记载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生成的游戏内容、解决的方式等。

【记录表3】:

                               游戏观察记录

                                                 观察者:      日期:

观察对象

幼儿姓名

 

年龄段

 

性别

 

观察内容

 

分析与反思

 

   *备注:本记录表为教师用,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并分析幼儿在“亭林茶馆”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 能反应问题的事件,为后续“会声会色”特色课程的形成与完善提供内容支持。

(2)馆内活动预设

    研究者在引导支持幼儿开展“亭林茶馆”相关活动之前对活动的内容有一定的预设,但是具体的内容是根据幼儿的活动不断生成而延续开展的,整个游戏体验区呈现着一种动态灵活的状态。

·已知经验活动:幼儿事先了解的一些民间游戏与民间艺术,如:翻花绳、竹刻、制伞制扇等。在茶馆中此类课程由幼儿自发生成,教师仅仅给予个别指导或经验提升。

·传统艺术活动:幼儿感兴趣的地方特色艺术活动,如:昆山话童谣、昆曲等。教师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学活动,带领幼儿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并形成完整的活动脉络记叙。

·能力提升活动: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在馆内提升合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特色课程活动:教师在恰当影响下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将平时特色活动的内容在茶馆中充分映射出来。

(3)馆外活动延伸

    幼儿通过亭林茶馆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艺术,即时记录自己的收获,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更多走出去的机会,带幼儿领略传统文化艺术的更多魅力。我们可以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将“亭林茶馆”活动延伸为亲子活动、教师活动、社区活动等等,也可以请周围了解和继承传统艺术的艺人引我们深入其中,真正将亭林茶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媒介,让孩子成为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小小传承人。

4、“会声会色”特色课程的形成

    在“亭林茶馆”游戏体验区落实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逐步整理整个过程中的记录,分析选取对幼儿艺术表现能力有提升价值的昆山地方本土文化内容,分类并整合,形成“会声会色”特色课程体系,并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幼儿生成性的内容不断完善成熟。研究者的预设如下:

炒茶、卖茶                                                      音乐活动:                                      

品茶下棋                                                         《昆曲选段欣赏》

昆曲表演                             整合                       美术活动:

昆曲头饰制作                                                     《意韵周庄》                          

昆曲妆容体验                         支持                       语言活动:

制伞制扇体验                                                      《昆山话童谣》

水墨画展                                                        社会活动:

竹刻体验                                                          《有趣的竹刻》

……                                                             ……

三、课题拟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寻找相关文献与理论知识,了解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特色的已有研究,查找问题并梳理确定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的方式,教师与幼儿一起建设“亭林茶馆”,并将传统艺术特色课程代入其中,使师幼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多方面的艺术能力。研究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3、观察记录法:观察幼儿在体验馆中的行为与能力表现,记录幼儿的高光时刻。以此作为素材进行分析与调整。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21.11-2022.1)

1.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可行性。

2.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研究方案。

3.调查本土文化园本特色的研究现状,收集可用于研究的素材。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22.2-2022.6)

1.运用行动研究为幼儿打造个性化的茶馆体验(各类艺术活动与体验课程)。

2.在环境中体现昆山本土文化艺术氛围,定期组织活动,观察幼儿在茶馆建设、茶馆演绎、茶馆提升中的表现,记录幼儿的行为并进行分析反思。

3.观察记录幼儿系列性的活动,将幼儿熟悉并喜欢的典型特色艺术活动打造成为具有传承性和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活动,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

4.定期开展“茶馆开放日”,幼儿可混班混龄参观茶馆开设情况,为幼儿提供属于自己的展示平台。

5.收集家长资源与社区资源,为我园本土文化艺术课程建设提供辅助与延伸。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22.9-2022.10)

1.教学案例及相关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

2.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形成成熟的“会声会色”本土文化艺术特色课程体系。

3.进行课题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研究载体——沉浸式体验空间“亭林茶馆”建成并运营

游戏区角创设

2022.4

幼儿在沉浸式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得到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

观察记录、影像资料

2022.5

整合前期各阶段的资源素材,初步形成“会声会色”艺术特色课程

课程体系

2022.6

最终成果

开展“亭林茶馆开放日”活动

幼儿活动

2022.10

形成成熟的“会声会色”本土文化艺术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

2022.10

2022年6月8日 13:4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