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汇报(韦婷婷 陆楠)
课题阶段小结
昆山高新区紫竹幼儿园 韦婷婷 陆楠
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课题阶段研究任务
1.准备阶段 2020.5-2020.5
(1)组建课题的研究和组织,进行选题讨论,并设计课题方案。
(2)收集资料,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2.实施阶段 2020.5-2020.7
(1)修订计划,运行操作,开始实施。
(2)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总结经验,撰写读书笔记及课例分析。
(3)在美术区和特色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作品图片,操作材料,操作步骤图为幼儿创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班级环境,提高幼儿多彩,有趣的操作材料并创设情境,让幼儿自由选择,从而提高其绘画兴趣(包括区域材料的准备、日常游戏、各学科领域融合等)。
3.总结推广阶段 2020.6——2020.7
(1)收集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填写研究报告。
(2)撰写论文,完成行动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送上级和专家鉴定。
二、创设活动环境、选取活动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本土教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和认识的兴趣,提高幼儿自身审美能力与情趣。”通过昆山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帮助幼儿了解、熟悉本土文化,引导幼儿热爱、表现本土文化。幼儿在本土文化环境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欣赏本土文化中的美,并且乐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大胆表现。在本土文化环境的作用影响下,推动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的发展。
昆山地方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更有着长期流传下来的本土民间文化。在这些诸多的关于植物、食物、建筑、文化、历史等的昆山本土文化中,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取材,在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与年龄特点的前提下,我选取了锦溪、千灯、周庄、龙亭桥、昆曲脸谱、昆曲服装、昆曲身段、昆曲乐器、昆曲头饰等这几样富有昆山特色的事物来进行线描活动的表现与创作。开展了课程《美丽的水乡》、《线描周庄》、《龙亭桥上做游戏》、《昆曲脸谱》、《昆曲头饰》、《昆曲服装设计》等丰富而有趣的活动。
三、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活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要求我们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在美术活动中,我们也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的表现力渗入到其中,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美丽的水乡》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水乡民居层叠、错落有致的建筑风格,尝试用线描的方式表现民居特点;在《昆曲脸谱》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知道脸谱对称的造型特点,并且能用线描的方式设计一个昆曲脸谱;在《昆曲服装设计》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昆曲服装的特点,感受昆曲服装特有的美。这些互动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萌发了幼儿对美术活动和昆山本土文化的喜爱之情。
四、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1.指导策略的梳理还停留在表面上,应该深化理解,每条策略的分析,运用,方便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并进行后续的跟踪观察,有效的进行案例分析,来进一步验证策略。
2.每一条策略缺少相对应的理论依据,以及相关的推理和结论。
3.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把握还有所欠缺,目标不明确。
改进措施:
1.先收集有关社会性发展以及本土文化的相关文献和学习资料进行研读,结合以往的课题研究中的发现和启示,结合实际,从教育活动、游戏活动、日常活动、社会实践、亲子活动等几个方面来运用指导策略。
2.进一步学习和借助《指南》《纲要》《规程》中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名人名言作为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并通过案例或活动的方式进行举例验证,突出效果。
3.在专家的指导下,明确研究的过程把握:学习、验证、总结、完善。按照这一过程有序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遇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
下阶段工作展望:
结合本土文化进行社会性活动实施策略的撰写的目的,发展课程设计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专业能力,并结合本土文化寻找适合本园的课程找到案例依据,从而切实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系列教育活动,让师幼在课程实践中从不同的层面去感知,实现师幼共同提升的目的。
明确课程观、游戏观。在撰写实例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合理调整课程结构,采用孩子感兴趣的、反映孩子的生活的课程内容。进一步了解了本年龄段本班孩子的情况,加强观察、评价、分析,根据自己的观察评价去修改课程内容,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并逐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