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创意黏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计划(小二班)
- 已有研究述评
(一)本园、其他园开展的文献研究
在朱家雄等人编著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 提到创意黏土活动能够提高绘画能力,能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形象记忆力和思维力,在当前幼儿美术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能够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等等。在曹中平编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中,从多种角度阐述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 :“手是身体的大脑”。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虽然是手,可锻炼的不仅仅是手,还有我们的大脑。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的锻炼,那么轻粘土创意课程就是发展幼儿智力及其有效的方法之一。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有很多的手工材料用于艺术教学中,为了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幼儿园中会有很多手工活动,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手工材料有很多,例如陶泥、橡皮泥、超轻粘土、卡纸、废旧物品等。小班幼儿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时期,他们的身体和手部动作较为灵活,能够掌握一些美工技能基本的动作,且此阶段的孩子对于新鲜事物都十分好奇,创意黏土对于孩子们来说,属于比较特殊的操作材料,对于锻炼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创意黏土课程引入幼儿园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体现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同时创意黏土课程趣味性十足,制作过程无拘无束,便于保存,也易于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进行手工创意,这对教学活动的实践和幼儿美感的提升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二)本单位前期的研究
创意黏土课程的开展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体验来获取经验,促进了幼儿在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五大领域能力的发展,避免了幼儿园小学化教学的超前教育。开展创意黏土活动正是可以遵循《指南》的要求“即尊重了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又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真正做到可以和五大领域渗透和整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的情感是人们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开拓各种事业的强大动力,所以应对幼儿从小进行爱的情感教育。江苏昆山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孩子们耳濡目染人们收、产家乡特产的情景,获得了一些经验。在创意黏土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家乡特产资源和生活经验,创设游戏场景:引导孩子们用超轻泥做袜底酥、奥灶面、阳澄湖大闸蟹等,让他们了解昆山特产的色、形、味、香。在游戏中,不仅加深了对家乡物产的了解,也在活动中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优秀的本土文化对幼儿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创意黏土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目前面临的研究情况
1.系统的相关课程的缺少。国外关于创意黏土活动的研究多在于科技元素分析等,在于教育方面的运用极少。国内教材里有很多陶土、泥塑的课程,但是暂时还没有出现系统的创意黏土的课程,这也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创意黏土的美术教学作用的重视。
2.教学形式的单一,很多幼儿教师对幼儿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把临摹作品作为幼儿唯一教学形式。
3.教师评价不够完善。多数幼儿教师对手工活动的教学组织了解不充分,手工活动设计中没有评价环节,即使有也明显存在评价不到位现象,不知道手工活动具体指向幼儿哪些发展,也不知道手工活动的作品该如何评价。
- 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一)核心概念界定
本土文化:是指将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进程中长久积淀、传承下来的与众不同的民俗、习惯、景观、人文环境等地方资源引入教育而形成的独特风格。
幼儿园创意黏土活动:是美术活动的一种形式,用橡皮泥、轻泥、面团等较为柔软的质地以及较高的可塑性,引导幼儿通过简单搓、团、压、捏、拉等方法,创造出自己喜欢的造型。
(二)研究的价值
1.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昆山不仅有许多的物产,还孕育了秀丽的风景。如美丽的水乡周庄等。我们依托这些漂亮的风景名胜,设计了一系列“美丽的家乡创意黏土”的游戏活动,让孩子用黏土材料重塑家乡美景。在制作创意黏土作品“美丽的水乡周庄”时,孩子们争相说着自己看到的美丽景色,将自己看到的景色都制作成黏土作品。幼儿可以把自己心中想象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塑造出来,可以表现出他们内心多彩的世界,同时也提高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发展了手部肌肉的生长发育。教师将孩子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作为环境创设的素材加以利用。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孩子会在手工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越来越精准的抓住事物的特征。在手工制作过程中,除了孩子身心会得到陶冶外,通过手工制作的相互合作,会使儿童更懂得与人沟通,换位思考,促进交往能力发展。孩子从模仿到创作的手工活动,正是创造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幼儿美术创造力是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基于兴趣的更高层次创造性思维的审美体现。” 在观察现实事物与创造想象事物的过程中,丰富了孩子头脑中的联结,构造事物的能力正是由此产生。
3.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
满足孩子的兴趣与好奇心。幼儿教育重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启蒙。在创意黏土的作品创作中,教师不仅向幼儿传授简单的美术技能和知识,而且可对幼儿进行多方位的早期启蒙教育,在有趣的制作过程中融入其他知识。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皮亚杰曾经说: “每一个儿童都是科学家。儿童在学前阶段就具有了科学家的品质。”超轻粘土有一个特性,即几种颜色在充分混合后可调出另外种颜色,这就会让幼儿很好奇,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索精神,进而了解基本的色彩原理。
4.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幼儿由于年龄小,语言能力发展较慢,我们可以在软陶课程中有意识地设计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幼儿一边制作一边讲述,作品完成后可将他们的想法和创意讲给其他小朋友、老师和亲人听。
5.满足幼儿创作的需要。
创意黏土作品携带方便,材料安全,技法十分丰富,可以进行平面创作,也可以进行立体创作,可以进行自由创作,也可以运用模子进行套模翻模复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材料一起使用。可以有纯粘土作品,也可以有创意作品,利于培养幼儿创造力。创意黏土作品完成后经过风干,即可拿在手里把玩,又可以作为装饰品美化生活环境,给予幼儿 极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主要观点
1.小班幼儿阶段对于周围的事物是充满新奇和好奇的,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更好的教学,进入他们的世界之中,感受他们的视角,共同探索生活中的奇妙和美好。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创作,并将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给予中肯的评价。通过不断地引导,帮助幼儿启发思维能力和手部动作的培养。
2.创设环境对于小班幼儿阶段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此阶段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幼儿园内的环境建设尤为重要。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小朋友们更有安全感和融入感,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身心健康。在幼儿园的环境建设中应当将创意黏土作品放置在楼梯、走廊、墙上展示区等位置进行作品的展示,引起小朋友们的关注,不仅能够美化环境,同时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想象力,体会生活中的美。
3.我们开设了“美工区”和“特色区”,陈列一些创意黏土作品,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使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互动,并在直接操作中的获得经验,为幼儿自主的习惯和能力养成积累丰富的知识。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便是区域游戏活动了,小朋友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巩固学习,能体现“玩中学”的理念。主要是将比较成功的粘土作品作为游戏故事中的主人公,将不成功的作品作为道具,可以在道具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样的方式不仅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的快感,同时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4.在创意黏土的手工活动中,可以加入一些昆山本土文化的元素,在开展创意黏土艺术活动中,我们引导孩子做昆山本土的美食如阳澄湖大闸蟹、奥灶面等。在孩子掌握搓、捏、团、压、拉、剪等基本制作手法,学会利用小工具进行拼凑、组合的技能后,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与众不同的造型。对泥工艺术活动,孩子们不仅兴趣浓厚,还能依据自己的能力、经验、想象,利用“黏土”的特性(黏性强、可塑性强)创造出很多有创意的作品。
-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掌握捏轻泥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捏、压、搓等方法大胆开展创意黏土的创作活动。
2.通过创意黏土活动的开展,能初步观察美、欣赏美,愿意动手动脑能力,逐步达到创造美。
3.逐步探索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泥工创新活动组织策略,完善评价机制,逐步形成幼儿园特色课程。
4.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本土文化融入创意黏土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家乡昆山的热爱之情。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玩”是孩子的天性,“黏土”的特性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创意黏土活动深受孩子的喜爱。从目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和儿童观的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在培养目标上,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轻自由创造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突出儿童作品模式化倾向,使之失去稚拙的天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创新意识的摧毁。因此,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重点是:
1.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吸引幼儿参与创意黏土活动的兴趣。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小班幼儿的泥工技能,加深对家乡昆山的了解和认识,唤醒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探索适宜的创意黏土活动教学的组织策路,激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 研究计划
(一)研究阶段及研究任务
1.准备立项阶段(2022.9-2022.10)
(1)组建课题的研究和组织,进行选题讨论,并设计课题方案。
(2)收集资料,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
2.实施阶段(2022.10-2023.5)
(1)修订计划,运行操作,开始实施。
(2)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对策,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总结经验,撰写读书笔记及课例分析。
3.总结阶段(2023.6)
(1)收集整理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填写研究报告。
(2)撰写论文,完成行动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送上级和专家鉴定。
(二)研究的责任分工及阶段性研究成果
1.研究的责任分工
(1)查阅文献,了解、收集国内外有关幼儿创意黏土活动的信息、动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对幼儿创意黏土课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拟定观察记录表。
(2)探索创意黏土创新活动的组织活动策略,注重探索组织创意黏土活动的策略,启发幼儿的创造性。
(3)在创意黏土活动中加入本土文化元素,既能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又让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既能帮助孩子了解家乡名胜风景、地貌特产,又能让孩子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使活动更有意义和价值。
(4)撰写结题论文,展示儿童作品集。
2.阶段性研究成果
幼儿园预计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总结出在创意黏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创新能力的一些策略。
(1)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2)撰写教学活动随笔、教育故事。
(3)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影像资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