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自然美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计划(中一班)
一、已有研究述评
我园组织教师深度学习《纲要》精神,用心挖掘和充分利用昆山本土文化资源,主要从昆山的儿歌童谣、儿戏童玩、历代名人、民间艺术、名胜古迹 、地方特产、 风味美食、家乡建筑等几个方面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将它们进行筛选 、整理、加工,使其成为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幼儿易于理解、接受的教育内容,建构出涵盖五大领域 、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主题式课程,如大班主 题活动《竹刻之美》《叫卖》,中班主题活动《我爱家乡——昆山》《家乡物产多》,小班主题活动《卖糖粥》《昆曲娃娃》等。遵循幼儿是主体的原则,尊重幼儿的 兴趣,关注幼儿的感受与需求,及时了解和捕捉幼儿的各种反馈信息,不断删减无意义、无价值的内容,生成新的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的内容,使本土文化活动更加具有实效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还把环境创设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起 来,鼓励幼儿大胆创设出开放性、互动性的本土文化环境,如师生共同创设昆山地铁s1号观光线、昆山特色名胜区游览长廊、民俗老旧物品展、农家小菜园 、昆曲茶馆等,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充分 发 挥 着“环境是会说话的老师”的教育价值 。
1.本单位前期的研究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 。”因此,我们认识到本土文化课程不是幼儿园课程的全部,它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与幼儿园课程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研究与实施过程中 我们让本土文化课 程与其他课程相辅相成、有机整合,有效融入和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如,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 、生活活动及环境当中,紧密贴近幼儿生活,才能形成“本土文化滋养幼儿,幼儿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
昆山市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而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只单纯依靠教师的力量 是不够的,因此我们集结了专家、园长、教师、幼儿、家长及社区人士的力量,依靠集体智慧的碰撞产生。专家的专业引领决定着本土文化课程开发的高度,园长的领导与管理影响着本土文化课程开发的方向,教师与幼儿参与质量最终决定本土文化课程开发的效度和成败,家长及社区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则是本土文化课程开发的有效助推器 。
2.目前面临的研究情况
本土文化博大精深,本土文化活动无限延伸。目前,我们已将昆山本土文化充分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但自己的“田园”,更须“精细耕耘”,我园下一步将重点放在挖掘美术活动中本土文化的体现,我园在理解本土文化的特点上,因地制宜地打造环境,通过实施多元化的美术活动,对幼儿进行认知、人文 、美育的启蒙。
本班选择将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自然美育,基于儿童审美经验建构的幼儿园自然美育,一方面要基于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又指向新的更高层次的本土文化特色审美经验建构,帮助幼儿由对自然材料的日常经验上升到本土文化特色审美经验。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幼儿回归自然,让美育自然发生,促进幼儿在发现、欣赏大自然之美、创造本土文化特色之美的过程中, 萌发热爱家乡、珍惜自然的情感,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1.核心概念界定
正如著名作家席慕蓉说:“如果一个孩子没接触过大自然,没有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
(1)自然美育:主要以自然美为出发点的一种审美教育。大自然是教育资源宝库,是培养幼儿观察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科学素养与探索精神的天然课堂,因此让幼儿爱上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2)本土文化:是指将本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进程中长久积淀、传承下来的与众不同的民俗、习惯、景观、人文环境等地方资源引入教育而形成的独特风格。
2.研究的价值
课题研究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是形成自身办园特色的基石。作为文化传承的第一阵地,幼儿园教育应该担负起挖掘、传承、弘扬和发展地区优秀文化的重 任,将本土文化引进幼儿园,让幼儿吸纳本土文化的丰富营养,萌发爱家乡的情 感。昆山市有“昆曲之乡”的美誉,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历史积淀深厚、民间艺术瑰宝熠熠生辉,我园努力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些蕴含着无限教育价值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发丰富多彩、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
虞永平教授提出:“经验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的,也是最适合幼儿需要的”。这里的经验“既可以指幼儿与他人或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可以指幼儿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认识、能力和情感等。” 审美经验就是幼儿欣赏着美的自然、艺术品时,所产生出的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人的内在心理生活与审美对象(其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 因此,我们认为:经验既是儿童的一种亲历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本课题研究在狭义层面上将自然美育描述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通过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所获得的审美心理体验及审美表现经验。
这样的自然美育关注幼儿在审美经验获得过程中的直接参与和内在感受,强调幼儿在行动和体验中建构自己的审美认知、能力和方法,既能强化本土文化特色在幼儿心中的主题形象(比如:利用葫芦彩绘昆曲脸谱、收集葡萄藤编制渔网,捡拾合适的树枝或石头搭建特色建筑等),更涵盖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又超越了对单一美术知识技能的追求,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美术教育中“美”与“术”、“艺”与“技”的关系。
3.主要观点
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自然美育,是以课程话题融合本土文化、绘画、手工及欣赏等内容,并通过幼儿园多种美术活动组织形式的整合,让幼儿在活动中直接感知和操作,实现内在体验和外在表达的相互支持与提升,促进幼儿经验的融合、延续、互补、创生,从而获得审美经验不断建构的一种主题式美术活动方式,应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美育目的的非功利性。
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化的创作表达、形象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多元化美术表现方式的接纳等,体现出对幼儿艺术潜能的尊重和个性化创作表征方式的理解。
(2)强调美育内容的多元化。
以本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儿童美术经验建构线索为依据,涉及对艺术、生活、自然、社会中各种具有“美”的形式的内容的挖掘,以丰富幼儿审美经验的积累。
(3)强调美育过程的互动性。
强调幼儿与环境、同伴、教师、家长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获得的体验、认识、情感和能力。幼儿只有在行动中,通过亲身参与才可能提升审美经验。因此,美育实施过程也是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过程。
(4)强调美育途径的丰富性。
它不是一种模式化的流程,而是一种艺术化的情景和愉悦的游戏过程,幼儿在其中是快乐的,自信的,满足的。
(5)强调美育方式的立体化。
它是多种活动组织形式的立体架构,不同形式的活动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美育世界。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将本土文化中趣味的游戏渗透在活动之中,让幼儿在愉悦的体验中丰富美术经验。
(2)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及造型本土文化特色建筑的过程中,关注美术的形式语言,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美感。
(3)通过多元化的师幼互动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情感参与,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支持和鼓励幼儿独特的自我表达。
(4)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本,通过“小步走”“多途径”的方式来追随儿童经验的建构。
(5)给予儿童充分的美育体验和了解本土文化的时间、空间以及知识支持,保证每一位儿童的参与。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疫情之下,远行变成一种奢侈。不妨引导孩子去寻找藏在身边的美好。紫竹幼儿园里很高的植被覆盖率,环境优美,处处装点着昆山本土文化特色的环境创设,是孩子们的游戏乐园。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停下脚步,对带着露水的树叶仔细的观察,将清晰可见的脉络描绘在画布上,伸手去触摸雨的形状,去闻识花草的模样。当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自然美育中时,孩子能够像艺术家一样的思考,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灵光。
自然美育除了认知渗透、自然探索、绘画展示、艺术设计等之外,我们也要让孩子们能够更加热爱昆山本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贴近生活,充分展现和表达自我,在学中乐,乐中学。
(2)研究重点:
①沉浸自然,乐享其中——感受美
孩子们将进行多类自然游戏,在游戏中观察、聆听、感受自然之美
②深入发现,细致探索——发现美
仔细观察自然材料,记录在自然中观察到的 世界,发现自然之美
③大胆想象,表达内心——创作美
深入了解昆山本土文化,领略文化魅力,让孩子们用创作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研究计划
(一)研究阶段及研究方法
1.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2.09)
①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自然美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利用本土文化材料,以幼儿为主体,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注重活动的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幼儿的对利用自然材料展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创造性思维。
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2.09—2023.06)
①收集本土文化材料以及大量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②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季节特点,选择相关内容和主题组织开展自然美育活动,初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活动中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作。
③适时调整教育策略,不断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和创作水平。
④进一步为幼儿创设一个具有本土文化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启发引导幼儿,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展自然美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充分想象,大胆创造,并富有个性地表现自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3.6)
①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②收集幼儿的作品,布置作品展。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本土文化内容、在自然美育活动中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并了解本班自然美育活动是否具有本土特色的现状,正确的把握研究方向和理论,为自己的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②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之中不断根据本班幼儿特点选择自然美育课题并进行试上。
③个案研究法:用于本园自然美育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运用彩绘材料等的观察,并比较个体前后运用材料发展的变化,从而得出对幼儿对昆山人文的了解,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④调查分析法:在开题前期、中期、后期采用家长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可信性资料。
⑤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自然美育活动中运用昆山特色材料进行绘画制作,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3.研究的责任分工
我们尝试以“四维一体”的方式,即将自然美育分为观赏活动、认知活动、拓展活动、探索活动等四种类型,并通过整合与运用,来支持幼儿心中对本土文化特色的建构与完善。美术活动不再是单一的集体教学活动,而是一个架构幼儿经验的网络,是幼儿对世界的体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1)观赏活动:让幼儿在与本土文化的深入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触摸、观察、倾听、记录等方式获得一种对特色本土文化的“直觉”经验。
(2)认知活动: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帮助幼儿梳理感性经验,支持他们获得美术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发展。
(3)拓展活动:针对幼儿所获得的美术经验进行拓展性创作,即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材料进行探索和尝试以及对多种表现方式的整合与运用,进一步丰富幼儿美术创作的途径和方法。
(4)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运用自然材料和方式进行美术欣赏与创作活动,体验本土文化的多元与情趣。
同时,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包含观赏活动、探索活动和拓展活动。因此,这不是一个模式,而是一个活动实施的思路,通过四种活动形式的不断组合、变化、融通和相互支持,使本土文化与自然美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研究成果
(1)课题论文 :《本土文化与幼儿园自然美育活动的有效整合之研究》。
(2)园本成果。
(3)研究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4)形成园本性的自然美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