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研讨《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奥灶面》

网站首页    科研天地    学习与研讨    学习与研讨《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奥灶面》

紫竹幼儿园教科研活动记录

 

时间

2023.5

主持人

韦婷婷

记录人

韦婷婷

参加对象

中班年级组

会议地点

会议室

会议内容

研讨《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奥灶面》

会议记录:

主持人:幼儿园创设良好的本土文化环境,在环境中体会家乡文化的魅力,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更能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熏陶和感染,不断激发幼儿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幼儿园可以利用一些自然材料和生活废旧物作为材料,制作一些关于昆山本土文化的美术作品,可以把这些具有昆山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放到幼儿园内的走廊、班级里和美术室内进行装饰。本次我们的教科研讨主题为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奥灶面,探究本土文化活动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开展。

 

 

 

 

 

 

一、本土文化活动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开展。

陆佳媛:《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充分利用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巨大优势,积极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时空,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活动中积极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本土文化的元素,符合幼儿成长的心理需求,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欲望,为幼儿美术活动的拓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将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唤醒幼儿脑海中的生活储存,让幼儿走近自然与家乡的生活环境。

黄莹莹:人家常说:“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的教育也在不断地向前推进,《纲要》中也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的情感作为保教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将本土文化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开展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让幼儿在了解家乡昆山的基础上,更加的热爱昆山。

胡昕:在探讨本土文化应当如何运用于幼儿美术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当就地取材,深挖当地本土美术文化特色,这是幼儿美术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基于这一前提,教师也应当善于将文化内涵植入学前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并在开展相关美术活动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本土文化认知,热情引导幼儿从文化的视角感知苏州水乡的美术内涵。

陆楠:《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昆山地方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更有着长期流传下来的本土民间文化。包括昆山饮食文化,如当地的特色小吃:奥灶面、袜底酥、万三蹄、青团子等。通过昆山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可以帮助幼儿了解、熟悉本土文化,引导幼儿热爱、表现本土文化。幼儿在本土文化环境的氛围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感知欣赏本土文化中的美,并且乐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大胆表现。

顾子祎:我们的本土文化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本土教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和认识的兴趣。"在本土文化环境的作用下,推动幼儿感受美,发现美。昆山本身就蕴藏着大量的美术教育素材。挖掘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炼美术文化的经典素材,让本土文化成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法宝,既有必要性,也有着十足的操作性。

邓澄:本土文化丰富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容。我们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幼儿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因为感受和创造民间艺术是幼儿认知和审美能力可及的,本土文化的生活性和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课程的特性是一致的。昆山的本土艺术品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有昆石、昆曲、并蒂莲、琼花等。它们以活生生的艺术形态展现在幼儿的面前,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感受。其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创作的热情与条件。

主持人:最近天气渐渐冷了,早上晨间谈话的时候,说到最近的早饭吃了什么,很多小朋友说早上会吃一碗热乎乎的面,周末的时候,家长们还会带着孩子们去我们昆山百年老字号奥灶面馆吃上一碗美味的奥灶面。一碗美味的面条是怎样的呢?看着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我们就对奥灶面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索。

 

 

 

 

 

 

 

二、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奥灶面

陆佳媛:孩子们可以用皱纹纸、彩色橡皮泥、泡沫纸等制作出我们昆山的特色美食“奥灶面”,浇头可以用轻泥、彩纸、蜡笔等材料。发挥本土特色的优势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把美术内容融入制作活动游戏之中,把美术学习融入幼儿的生活。

黄莹莹:奥灶面我们可以准备丰富的白纸,将纸块裁成条状,面条呈丝状、一条条、一丝丝,并将面条用卷一卷的方式固定在画面中,体现出面条成线、成面的立体美感。幼儿也可以用粘土来表现奥灶面,从而进一步巩固揉、搓、压的技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表现能力。

胡昕:在小班角色游戏中就有奥灶馆这个游戏,孩子们对于轻黏土来制作面条应该是比较熟悉的,但是浇头比较多,如果还是用轻黏土的话可能会耗时较久,这个还需要考量一下。以往我们的碗都是现成的一次性碗来代替,对于中大班幼儿而言太过简单,可以尝试线描画的方法设计碗。

陆楠:奥灶面里面可以放很多的浇头,如爆鱼、红烧肉、鸡蛋、青菜等等,这也为幼儿的美术作品提供了丰富而有趣的素材,幼儿可以用轻泥捏一捏来制作浇头,也可以用白纸画一画、剪一剪来制作浇头,这不仅可以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动作,还可以让幼儿对昆山本土美食奥灶面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进行大胆的表现。

顾子祎:众所周知,青花瓷是我们民间的传统工艺,历朝历代都有记载,我们可以利用吹塑纸、铅笔以及蓝色颜料制作奥灶面的碗。通过让幼儿图片观察青花瓷盘和动手设计青花瓷碗,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民间工艺产生兴趣,并且懂得用有规律的花纹设计碗,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表现力。

邓澄:利用各种材料,可操作性强,幼儿在动手做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动手做中学会了合作与交往;在动手做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活动结束时,当幼儿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他们可以欣赏自己的作品,欣赏其他幼儿的作品,会有一种满足感。

主持人:在活动中,我们将以奥灶面为主题展开创作。奥灶面的面条它成条状,一根根、一丝丝,充满了线条的美感。在绘画中,孩子们通过将纸块裁成条状,体现出面条成线、成面的线条美感,并巧妙地运用卷一卷的方式固定在画面中,形成趣味的立体效果;人们吃面条的时候,会在面条中添加各种各样的“浇头”。比如有素浇、大排、爆鱼、鳝丝等等。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在面条中添加哪些佐料呢?选择自己喜欢的浇头画下来,粘贴在制作好的面条上,使画面丰富、多彩。此外还将学习通过点、线、面的组织,使面碗花纹丰富美观,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装饰美感。通过活动,培养孩子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学习绘画的兴趣,激发创作欲望,锻炼综合创作能力,启发孩子们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创作题材的能力。

总结教案如下:

大班美术《奥灶面》

活动目标:

1.了解昆山特产奥灶面,能运用多种方式制作面条。

2.大胆操作,尝试自己为面添加浇头。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萌发对奥灶面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毛线、纸、超轻粘土、胶水、画笔、展板等

活动重难点:

感受面条的特点,运用剪一剪、卷一卷的方式,制作出线条感、立体感十足的面条,并展开丰富的创想,剪贴出面条中丰富多样的佐料。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奥灶面》。

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奥灶面吗?味道怎么样?

提问:面条是什么样的?面条还会配上一些浇头,你都知道哪些浇头?

师幼小结:面条是细细长长的,很均匀,浇头有荷包蛋、大排、爆鱼、鳝丝、素浇......

二、认识奥灶面,讨论制作方法。

1.尝试面条制作方法。

师:我们看看可以使用什么材料来制作一碗奥灶面呢?

幼儿讨论,个别回答。

用纸剪。

师:怎么把纸剪成面条的样子呢?

幼儿尝试。

师幼小结:我们可以沿着边,把纸剪成细细的长条,就像一根根面条了。

用轻泥。

师:轻泥怎么做成面条呢?

师幼小结:使用轻泥制作又细又长的面条,我们需要多一点细心。首先,将轻泥搓圆、搓长,搓长时要搓的均匀一点,缓慢地搓。搓好细长的面条整齐地将面条放在画好的盘子当中。

师:还有别的方法制作面条吗?

师幼小结:原来,面条可以用纸剪、用轻泥搓,还能用笔画、用绳子等;

2.自主创作浇头

1)欣赏观察奥灶面常见的浇头。

师:好吃的面条学会了,还缺了什么?——浇头。

师:你平时喜欢吃浇头?

幼:大排、爆鱼、鳝丝、荷包蛋、咸菜......

2)幼儿交流浇头的制作方法。

师:浇头用什么材料做呢?

师幼小结:浇头可以用轻泥、彩纸、蜡笔等材料。

3.装饰碗。

师:热乎乎的苗条和浇头我们都会做了,那还缺一个什么?——碗。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奥灶馆的碗是什么样子的?

——对呀,是用青花瓷花纹来装饰的,一会儿你们也可以来装饰一下哦!

三、幼儿自由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孩子们,刚刚我们一起介绍了奥灶面的制作过程,现在赶紧去试一试,做出一份你们喜欢的奥灶面吧!

四、评价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奥灶面?

你最想吃得是哪一碗?,可以给他点个赞哦!(幼儿评价)

小结:孩子们,昆山的美食除了奥灶面,还有很多很多,一会儿我们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研究一下吧~

昆山高新区紫竹幼儿园

 

2023年6月1日 08:5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