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读后感 顾子怡

网站首页    教育时空    教育随笔    《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读后感 顾子怡

在阅读《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这本书时,我对马赛克方法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之前对于“马赛克”一词,多停留在对其定义的浅层理解,借由本次读书会,我切实解决了两个问题:何为马赛克方法?如何运用马赛克方法倾听幼儿?作者在设计马赛克方法时还特意增设了“空白方块”,其目的在于提醒我们不要局限于那几个常用的工具。其应用方面非常注重灵活性和包容性,所以任何能够倾听儿童、让儿童亲身参与的研究工具都可以添加到马赛克方法中。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认为马赛克方法不仅仅让教师“看见”了儿童,其实更让教师有了可操作的抓手,比如在我们做课程中也会用到“地图制作”“家长观点”“幼儿园之旅”,如果多个方法运用到一个案例上可以更有效的在“看见、倾听幼儿”的基础上去为解读、反思幼儿提供支持。马赛克方法还有助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运用马赛克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机会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充分发挥马赛克方法的作用,如:将设计图和讨论照片展示在主题墙,供幼儿讨论、回顾,这种儿童视角的记录方式实际上是在帮助幼儿整合经验,通过可视化的学习记录,引导幼儿在交流分享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的探究发现。同时幼儿能够更好地“看见”同伴,通过小组间、班级中的讨论和提建议环节促进孩子们互动、互学。

对于3-6岁的孩子而言,其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因此,绘画、动作等都是孩子进行表征的方式。作为教师,我们要接受孩子的多元表征,并且将这些表征整合起来进行解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比如在户外游戏中,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碎片”,和孩子们讨论。让孩子利用多种工具,比如拍照、幼儿园之旅、地图制作等,来充分表达自身观点。当我们把两种工具组合到一起时,我们或许可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他们认为重要的事物,可以更为详尽的了解幼儿的看法。

除了研读里面的案例,我还结合日常工作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了反思,发现我们工作中经常也用到了马赛克方法,只是使用过程中还缺乏“儿童参与”的意识,导致事倍功半。比如在儿童访谈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语气可能会妨碍孩子真实勇敢地表达,那么在访谈时可以带上孩子喜爱的玩具,它可以转化孩子被动接受成人提问的角色,让孩子可以更加大胆地表达自己。当我们的内心拥有尊重儿童参与的理念,马赛克方法才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倾听”,这是本次阅读给我带来的最大感悟。

这本书不断更新着我们的儿童观,让我们意识到“儿童参与”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幼儿的看法和经验。我非常喜欢书中引用的一句话“如果我们一再对儿童的洞察力感到惊奇,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认真地对待他们。”让我们放慢脚步,蹲下身来倾听幼儿,鼓励幼儿用其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承认儿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让我们和幼儿一起将一片片马赛克拼凑起来,共同绘制更为绚烂、完整的儿童世界图景!我将继续通过阅读更多中国化本土实践案例,有机结合,构建对“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更为丰满的理解,以便运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和园本课程实践。

 

2023年2月8日 09:30
浏览量:0